迅雷没有做错什么,只是用户不需要了

itrmb 2022-2-2 7481

1

 

说起迅雷,每个人都会想起那标志性的蜂鸟图案和下载成功的通知铃声。

 

“叮~”。

 

每当这个声音响起时,总能让在场无数老司机展露出各种意义不明的微笑。

 

欢乐时光,就要开始了。

 

但现在,再谈起迅雷时,大家都记得这是一个做下载工具的公司,但大家都想不起来上一次用迅雷是什么时候。

 

除了重度PC党,以及部分因工作需要下载的人之外,迅雷似乎默默就变得不那么常用了。

 

很多人说迅雷的问题是不好用了。

 

其实这根本不是重点,互联网上难用,骑在用户脸上作威作福,但过的非常滋润的公司不要太多,怎么就迅雷不行了?

 

迅雷最大的问题,从来不是“产品好不好”更不是“对用户好不好”,而是作为工具产品,从来没有把用户绑住。

 

用户从不在意你“好不好”,只在意你“有没有用值”。

 

在用户眼中,工具产品只是夜壶。

 

需要的时候用一下,不需要的时候看一眼都不爽。

 

企业现实,用户更现实。

 

2

 

所有的产品,都有一个核心“用途”。

 

淘宝是购物,微信是社交,百度是搜索。

 

要说迅雷,是——下载,或者说,文件传输。

 

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,“下载”是互联网世界中的核心硬需求。

 

上古时代的互联网,不存在所谓的“在线模式”。

 

那时候带宽低到刷新图片都费劲,根本不支持所谓的在线观看游玩。

 

技术有限的条件下,下载工具成为一种特殊时期下的必然需求。

 

甚至,互联网一开始并不存在“下载工具”这种工具,因为大家都在直接下载。

 

一个必须的“需求”,意味着一个绝大的市场。

 

此时,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洪以容拔得头筹,洪以容开发了一款叫网络蚂蚁的下载器。

 

网络蚂蚁能够将一份资源文件分批次下载,支持断点续传、多点连接、批量下载等功能,像蚂蚁搬家一样,大大提升下载速度。

 

网络蚂蚁的诞生,成为下载器这一工具种类在国内的开端。

 

瞬间吸引了无数用户。

 

毕竟,更好的体验,谁都想要。

 

虽然网络蚂蚁率先领跑,但洪以容本人对此却热情不高,开发后并没进行过多维护。

 

这给了后来人机会。

 

很快,加拿大华人侯延堂在网络蚂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另一款下载工具,网际快车。

 

网际快车可以看作网络蚂蚁的超级加强版。

 

在网络蚂蚁的基础上,把资源分成十份,速度更快,并加入了镜像服务器、自动镜像查找等功能,自动寻找速度最快的资源来下载。

 

在快车更优秀的使用体验下,用户纷纷转移阵地投入快车的怀抱中。

 

有好的,自然用好的。

 

网际快车就这样通过一次次升级更新和优化,不断蚕食网络蚂蚁的市场份额。

 

那时候的网际快车,不仅成为国内下载软件的老大,也成为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款为世界219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服务的中国软件,可谓最早的国产之光。

 

当然,后面网际快车的开发者沉迷魔兽世界,导致更新又被后来者超过的事情,只能说是下载软件的宿命。


 

这个赛道,要么卷,要么死。

 

3

 

软件这个东西,有人用就有人做,很多人用就有很多人做。
 

 

在90-00年代时期的互联网是绝对蓝海。

 

用户不断增多,各大资本都在忙着入局圈地。

 

97年到00年短短三年之间,诞生了网易、搜狐、京东、腾讯、新浪、阿里、百度等后来名动一时的巨头。

 

下载市场自然也有玩家不断入局,其中就包括我们的主角迅雷。

 

2002年,留学生邹胜龙于硅谷创建迅雷,2003年带着迅雷回国发展。

 

自此,下载软件的格局初步形成,不同软件之间围绕用户使用时长展开争夺。

 

工具类软件和现在的娱乐软件是不同的。

 

娱乐上,你可以白天刷微博,晚上耍抖音快手,限时看看知乎,有空再玩一把王者荣耀。

 

不同的娱乐产品之间是兼容的,区别只在时长长短问题。

 

而工具类软件一般具有强烈的排他性,你用暴风影音,就不会用迅雷看看,你用网际快车,就不会用网络蚂蚁。

 

因为你的网络带宽就那么多,同时用多个软件没有意义。
 

 

用户一直是实用至上的,没有人会因为你帮他下过电影、存过文件,就在桌面上给你留个养老位。

 

或者更直接一点,用户用的根本不是你。

 

用户只是用你去得到他们想要的内容。

 

因此工具类软件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,因为用户变心仅在旦夕之间。

 

且在那个时代,市场分级并不明显,并不像现在这般,微信独霸社交,阿里电商无敌。

 

20年前,社交、工具、影视、娱乐虽各有强手,但格局未定。

 

每个产品都在争着当市场第一,因为当了第一,才能够真正的“垄断”。

 

赢家通吃,败者食尘。

 

输家不是当第二,而是一无所有。

 

因此,那个时代的网络战争,既是争霸战,也是生存战。

 

没有文明礼貌拳,只有刀刀见血。

 

4

 

时间到了2004年,国内互联网企业在这一年全面崛起。

 

京东转型电商,“京东多媒体网站”正式上线。

 

阿里巴巴完成了淘宝网、支付宝的建设,电子业务快速增长;

 

腾讯QQ注册用户数突破三亿,推出QQ游戏平台,开启游戏帝国的征程。

 

同时,2004年,决定下载市场格局的一年。

 

在这一年里,两件事情的发生,改变下载软件市场的形势。

 

第一件事是,迅雷发布了迅雷4;

 

第二件事是,快车停止了更新。

 

从2000年到2004年,侯延堂持续对网际快车进行更新升级,使其能够服务庞大的用户群。

 

但是2004年,快车在更新到1.7版本之后戛然而止。

 

因为,侯延堂迷上了魔兽世界。

 

随着创始人侯延堂沉迷游戏,快车停止了软件的更新。

 

此时,使用P2SP技术的迅雷趁机发育,迅速推出产品,并快速迭代。

 

迅雷抢占了快车在国内的市场份额,开始了他的快速发育之路。

 

那些因为快车更好的体验而抛弃网络蚂蚁的用户,再一次因为更好的体验抛弃了快车投奔迅雷。

 

不更新的网络蚂蚁,被快速更新的网际快车击败;

 

不更新的网际快车,被快速更新的迅雷击败。

 

而不断更新的迅雷,又被快速变化的时代甩开。

 

有时候轮回就是这么讽刺。

 

此时,国内电脑装机量暴涨,用户快速增多。

 

一方面,网速虽然跟90年代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,但依然无法支撑太多的在线操作。

 

另一方面,由于价格以及渠道问题,大量游戏、影视资源依然主要以盗版文件的形式在网上流传。

 

下载,依然是必须的操作。


 

甚至由于内容更加丰富,下载变得更加刚需了。

 

海量的青少年和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,助力了迅雷的腾飞。

 

那是一个属于“本地”的时代,也是一个属于迅雷的时代。

 

但时代馈赠,从不代表永远。

 

5

 

迅雷崛起的同时,别的企业也没有闲着。

 

在这一时代,他们抢的不是利润,而是用户。

 

腾讯凭借QQ成为社交一霸,DNF、CF开始席卷网吧;

 

阿里依靠淘宝在电商上独领风骚,顺带扶起支付宝,向基础设施进发;

 

百度把持搜索流量入口,贴吧成为中文内容平台扛把子之一;

 

搜狐、网易、新浪,三大新闻门户网站在公共信息领域三分天下。

 

这种巨头之间的竞争在08年左右进入白热化。

 

明面上各大企业各自精彩,但暗地里同样阴招不断。

 

杀毒领域,有360和金山的大战,也有更是致命的3Q大战。

 

电商领域,当当前脚“全场运费免费”,亚马逊后脚同步跟进,双方点对点互殴。

 

至于假冒伪劣在电商上横行,都只是电商前辈们玩儿剩下的,拼多多很野,但前辈们比他野多了。

 

这种斗争一度从虚拟世界延伸到了现实。

 

搜狗输入法以“不正当竞争”为由起诉腾讯输入法;

 

腾讯输入法又反手以“误导用户”为由将搜狗输入法告上法庭。

 

双方口水战接连不断,法庭成了战场。

 

当然今天来看,没意义了,因为他们成了一家。

 

每一个公司为了获得用户无所不用其极,为了扩展各出奇招。

 

不论是明面上的竞争,还是台面下的互殴,本质上都是巨头们的客户端之战。

 

客户端对于各大赛道的参赛选手而言,代表的不是利润,而是用户,是下一个时代的入口。

 

在这一个时代,巨头们并未找到盈利的法门,也没有找到稳定的变现途径。

 

只是都在找门票,一个可以坐拥万千用户,把持下一个时代互联网流量入口的门票。

 

在当时看来,这个门票,是客户端。

 

为此,他们必须把用户牢牢捆死在自家的客户端中。

 

这与网易拼命赔本也要做免费邮箱,网约车的补贴大战是一个道理。

 

为了抢夺用户,必然需要靠近用户,需要使用最频繁的产品,于是,邮箱,社交,输入法,下载器,凡是能接触的都要抢。

 

不论阴招阳招,能用的就是好招。

 

目的是什么?

 

是把用户圈在自己的领域内。

 

他们要的,是成为“巨头”,是要将全部用户圈近自己的领域,是让用户无法拒绝。

 

为此,必要的恶,可以被允许。

 

那时候公司的态度是。

 

可以犯罪,但不可以犯错。

 

每个年代资本都在渴求垄断,而且最好是完全的垄断,每一个风口,每一条赛道。

 

每一个公司的动作,都是背后不同资本间的相互试探。

 

那么用户呢?

 

用户迎来了最幸福的年代。

 

如果你上网时间比较早,你还会记得在APP大战的时候,你完全可以靠着APP推广来薅到一堆一堆的羊毛。

 

在增量红利下,用户会倒逼资本,只要想获取用户,必然需要大量付出。

 

当年的百团大战,网约车大战,外卖大战,以及共享单车大战,都是用户薅资本羊毛的典型。

 

在时代的红利诱惑和对增量市场的渴望下,资本磨刀霍霍疯狂内卷,用户闷头薅羊毛。

 

挺好。

 

但不够长久。

 

6

 

在一众阴招叠出的恶人衬托下,专注于下载,老老实实做“工具”的迅雷,显得相对眉清目秀。

 

其实也没有那么眉清目秀,迅雷的花式小广告也让用户难受。

 

只不过比起别的公司,迅雷使不出更骚的东西了。

 

相比于电商、社交、游戏等专供“人性”的产品,一款下载工具好不好用,用户会用脚投票。

 

这是作为一个“装机必备”的产品的天然优势。

 

而非工具类产品却能用各种方式“讨好用户”。

 

这种讨好,很多时候不需要技术。

 

但技术的缺位,会给溢价提供空间。

 

基于人性的产品,相比基于技术的产品,更容易提升溢价。

 

换皮游戏毫无技术,但皮肤就是对用户装X需求的把握。

 

公开的技术,没有门槛的硬件,显然没有讲故事来得赚钱。

 

只不过,当时的迅雷还没意识到这一点。

 

在当时,迅雷客观上更先进的技术,以及其快速迭代带来的比“停更”的快车更优质的使用体验。

 

其2003年首创的P2SP技术尽管带来了极大的争议,但也确实为其用户带来了更快的下载速度。

 

迅雷也做广告,迅雷也搞弹窗,甚至搞网游运营,很多经典网游都有迅雷版。

 

但核心依然是【下载】。

 

客观上,这是一个不要钱,好用,用完就走的软件。

 

至于用的过程中有弹窗和小广告比较恶心,因为没要钱,所以用户捏着鼻子就忍了。

 

迅雷由此迅速崛起,成为当年装机必备软件之一,一个PC时代的“基建”。

 

最为风光时,迅雷甚至与腾讯齐名,其软件装机数量仅次于“无敌”的QQ,甚至一度超越QQ。

 

但疯狂的市场连输入法都不放过,又怎会放过下载器?

 

一个无数用户都必须使用的工具,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入口?

 

没有人知道,但在不确定之前,这就是一个可能有风的风口。

 

于是,2008年,腾讯推出QQ旋风,主攻下载软件。

 

QQ旋风的功能与迅雷基本重叠。

 

此外,极简的页面设计,离线下载服务、云播放功能和较低的服务费,几乎是针尖对麦芒式的针对迅雷。

 

背靠腾讯的QQ旋风,起手便是杀招。

 

但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,迅雷在腾讯的“扫雷”攻势下坚挺依旧。

 

在挡住腾讯的旋风攻势之后,意气风发的邹胜龙直言,

 

“再给迅雷5年,我相信可以做到腾讯的规模。”

 

今天看来,这番话无疑托大了,但在当时那个时候看,似乎并没有问题。

 

那时候有多野?

 

电商野蛮发展,社交无孔不入,游戏疯狂骗钱,搜索引擎全是诈骗广告。

 

相比之下,只是插小卡片的迅雷,已经显得很善良了。

 

这无疑极大的迎合了互联网上最大的用户人群——“白嫖党”。

 

不用钱,用上最新最好的技术,谁会不爱?

 

但因利而来的用户,也会因利而走。

 

迅雷甚至没来得及多想,一个用完即走的东西如何让用户掏钱。

 

或者说他们想过了,小卡片和游戏运营就是答案。

 

但他们还是没有料到用户的白嫖有多猛。

 

用户之友,这个迅雷的优点,最终也将成为迅雷最致命的弱点。

 

7

 

随着网络蚂蚁极速凋亡;

 

网际快车实力作死;

 

盗版问题弄死了VeryCD;

 

以及不适合展开讲的PP点点通以及哇嘎。

 

迅雷成了大多数普通用户唯一的选择。

 

阻断腾讯的迅雷一时风头无两,再无厂商敢在下载这条赛道上向其挑战。

 

但这是好事吗?

 

不见得。

 

每个下载软件都曾风光一时,但最终都消散无形。

 

当一条路谁走谁死的时候,或许,这条路,便不该走。

 

只是当迅雷发现这件事的时候,这条路,它也走到头了。

 

2009年1月7日,3G牌照的发布,拉开联网新时代的序幕。

 

而这,成为了下载软件的催命符。

 

在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当口,新浪用微博率先入局,腾讯手Q微信蓄势待发,阿里手淘支付宝整装以待,互联网各大玩家都在瞄准手机这个入口。

 

而此时此刻,迅雷在干嘛呢?

 

在准备上市。

 

当时的迅雷正在创始人邹胜龙的领导下为赴美上市做准备。

 

2011年2月路演时,迅雷获得了资本市场超过15亿美元的估值。

 

但此时,因盗版问题以及东南融通财务丑闻,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上市公司信心大减,迅雷苦等三年迟迟未能成功上市,在此期间,估值一跌再跌。

 

终于在三年后,雷军雪中送炭为迅雷注资,才终于将迅雷扶上市。

 

上市之后,股价随即破发。

 

这宝贵的3年,原本应该转型为APP的三年,被浪费了。

 

新时代的船票,就这么飞了。

 

8

 

互联网上,几乎每个企业都在说要讨好用户。

 

信了的,是傻子。

 

每一个成功的企业,从来不是【讨好】用户,而是【圈养】。

 

又或者说,用户从来也不能被讨好,只能被驯服。

 

话很难听,但大家思考一下,你常用的产品,是在讨好你,还是圈住你呢?

 

网约车驯养用户,靠的是补贴和独家;

 

电商驯养用户,靠的是低价,物流和成熟;

 

微信驯养用户,靠的是社交关系。

 

让用户“不得不用”的产品,才是最成功的产品。

 

所有意图通过讨好用户、博取感情而获取成功的产品,必然是失败的。

 

体面敌不过人性。

 

因为人性是天生。

 

体面是后天教育。

 

为什么人人吐槽微信不方便,聊天记录没有云保存,传不了大文件,可还是要用?

 

因为所有人都在用微信,你用其他软件找不到人,所以不得不用微信。

 

为什么每个人都说滴滴价格诡异,对滴滴极尽谴责,但还是要用?

 

因为滴滴依靠补贴熬死了快的和优步,独霸市场,你找不到比滴滴更普及更便利的打车软件。

 

为什么钉钉的功能那么魔幻,你还是得用?

 

因为你老板喜欢。

 

为什么360全家桶如此魔幻,却还是能打败让无数人交口称赞的杀毒软件?

 

因为再优秀的体验,在“免费”面前,一文不值。

 

用户是无情的,用户是现实的,愿意掏钱为体验付费的,始终是少数少数还是少数。

 

这时候你再思考这句话。

 

体面敌不过人性。

 

作为用户,绝大多数人的买单都是被动的,而非主动的。

 

当他们有得选的时候,第一选择必然是“白嫖”;

 

当他们用脚投票的时候,投的必然是能带来好处的那个。

 

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品类在起步之初都要通过“烧钱”、“补贴”来获得启动。

 

因为用户要的就是实打实的“利”。

 

钱是王八蛋,可长得也确实很好看。

 

迅雷面对的,正是这样一群用户。

 

在PC环境下,迅雷可以依靠“下载”驯服用户。

 

但是,当PC环境消失了呢?

 

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,互联网的主场从电脑向手机转移,而网络带宽也不再是限制了呢?

 

踏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际,迅雷成为了下载工具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一。

 

但别人的第一,代表的是第一,迅雷的第一,代表的是巨大的退步空间。

 

移动互联网,迅雷用户流失的开始。

 

还记得当初下载软件发展的基础条件吗?

 

由于网速慢、不稳定等因素,即便是在08年左右,1-2MB的带宽导致在线看视频体验不好,下载工具与其说是一种选择,不如说是一种必然。

 

同时,盗版视频、游戏和小电影,实际上是下载大军的主力。

 

而当手机成为互联网的入口之后,规则完全改变。

 

4G和光纤的到来让在线成为常态。

 

版权运动、净网行动对互联网灰色地带的打击,导致各类资源越来越难以存活。

 

更麻烦的问题,是战场的改变。

 

相比于PC,移动端是一个相对更“封闭”的生态,下载几乎都由应用商店和手机默认系统完成,完全无需借用下载软件。

 

网络流量的充足,带宽的扩增,4G、5G的诞生,爱腾优的出现,正版游戏的普及,steam的出现,让“下载”成为过去。

 

绝大多数手机用户对手机的需求是通讯、社交、浏览、玩游戏,刷视频。

 

上述的每一项内容,都与“本地”无关。

 

反正流量近乎无限,WIFI铺天盖地,网速又快。

 

那么为什么还要下载呢?

 

与此同时,网盘成为了手机存取文件的替代品。

 

又是一记重锤。

 

迅雷也尝试过开发手机版,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用过,我是真用过。

 

不是说东西做的不好,而是确实不常用,因为基本上所有的APP,都内置了下载模块儿。

 

而更多的东西,在线看就好了。

 

为什么还需要一个专门的下载器呢?

 

于是,局面变得尴尬了起来。

 

过去称霸电脑装机必备的迅雷,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找不到立足的空间。

 

下载软件这条赛道在手机时代成了一条死胡同。

 

9

 

那么,迅雷这些年在干嘛呢?

 

在转型。

 

各种转型。

 

2010 年,为了冲击上市,迅雷以一万元的低价贱卖了存在大量侵权风险的搜索。

 

2011 年,迅雷上线了迅雷看看,这是一个主打高清的视频网站同时配有客户端。

 

2012 年,迅雷网盘改名为迅雷方舟,鼓励用户分享资源,不到两年即被关闭。

 

2014年,迅雷上市成功,陈磊加入迅雷,同年迅雷旗下子公司网心科技启动迅雷水晶计划,打算利用用户闲置带宽降低自身成本。

 

在此后数年,网心科技推出能够将用户空闲带宽变现的赚钱宝,结合私人云盘、免费下载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硬件玩客云,以及面向企业的星域CDN业务。

 

2015年,迅雷涉足直播和VR 领域。

 

2017年,创始人邹胜龙卸任,新任CEO陈磊宣布All-in区块链。

 

2017年2月,工信部规定只能从有牌照的企业购买宽带,并出台清理不合规范市场交易,迅雷旗下星域CDN模式被叫停。

 

2020年4月,陈磊的CEO职务被解除。

 

2020年10月8日,迅雷发布公告,控诉前CEO陈磊涉嫌职务侵占,呼吁陈磊回国配合调查。

 

身在美国的陈磊表示拒收迅雷的一切指控。 

 

目前,迅雷旗下网心科技的玩客云大面积瘫痪,等同于残废,停止了对用户所有的服务。

 

迅雷剩下的依然只有一个“下载”。

 

有点不忘初心的感觉。

 

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一心淡化下载工具标签的迅雷转型更加仓促。

 

互联网金融、直播、短视频、区块链、智能硬件,迅雷几乎将所有热门的领域都尝试了个遍,依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。

 

同时代的阿里、腾讯已经成为无可撼动的巨头,后来者拼多多和字节跳动疯狂攻城略地。

 

次一级的网易新浪也各占其位。

 

而迅雷一路走低。

 

问题的根源在于,过去的那些企业,在服务用户的同时,获取了价值。

 

利用这份价值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衍生出新产品,从而连绵不绝。

 

比如腾讯用QQ巨大的用户量和社交网络,给微信充当冷启动。

 

所以你用微信,不是因为你喜欢微信,而是你的朋友都在用微信。

 

而迅雷能给下一代产品提供什么价值呢?

 

冷启动?

 

别人用完就走,都不稀得多看你一眼。

 

衍生产品?

 

迅雷能给什么?

 

一起下小电影的好友?

 

而且这东西也没网盘好用啊,网盘配磁力链,已经覆盖了迅雷的用途。

 

这是作为工具类产品的宿命,也是迅雷自身的宿命。

 

只能活在特定的时代之下。

 

用户会感激你吗?

 

当然会。

 

用户会感激你,会缅怀你,会称赞你,但唯独不会再用你。

 

翻看迅雷的财报,亏损,是这一时代的主题。

 

10

 

为什么那些巨头都活下来了,偏偏迅雷没了?

 

直观的看是新业务的失败,旧业务没有赢利点。

 

互联网赚钱的方式就几种,电商,广告,游戏,贷款。

 

迅雷靠什么赚钱?

 

靠卖广告和VIP的门票费。

 

不垂直的流量不值钱,这在互联网时代算是共识。

 

而作为一款用完即走的工具,迅雷的广告很难卖上什么好价钱。

 

而靠加速服务卖VIP赚门票钱也不够,就那么一点付费用户难以形成足够的利润点。

 

因此迅雷只能不断的拓展广告位,整个页面只有少得可怜的位置留给下载功能,剩下的绝大多数版块都是广告。

 

但即便如此,即便迅雷变成卖广告附带下载,即便迅雷吃相已经够难看,即便被人称作吸血雷。

 

但迅雷依然不够赚钱。

 

同时,如上文所说,迅雷的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,还在不断流失之中。

 

用户不断流失,同时还不赚钱的迅雷,持续性的竭泽而渔成了他唯一的选择。

 

然后就是恶性循环。

 

11

 

迅雷的经历,乍一看是时代变了。

 

但深层次的原因,是无法拴住用户。

 

用户使用产品,源于价值。

 

腾讯拴住用户靠QQ和微信的关系网,阿里拴住用户靠淘宝和支付宝的体系,京东拴住用户靠电商和物流形成的口碑。

 

和QQ,淘宝,京东类似的产品,互联网中数之不尽,但没有一个可以取代它们。

 

因为用户用的,从来不是产品自身,而是产品背后的关系网、体系、口碑。

 

这些产品所提供的,不仅仅是作为工具的“作用”,是留住用户的“价值”。

 

正如说了无数次的那句话,“用户无情”。

 

要让用户无法离开你,就要提供一种让人不得不持续使用的价值。

 

这种价值,是一众互联网企业从PC时代便开始构建护城河。

 

仅仅只是QQ不够,因为下一个时代可能不属于QQ,所以腾讯要做微信,要做游戏,要构建一个庞大的社交圈。

 

仅仅只是电商不够,因为电商谁都能做,所以阿里要做最大的电商,要淘宝天猫两手抓,还要做金融,要做物流,要做云服务商,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,万能的淘宝不够,还要有万能的支付宝。

 

每一家企业,都在将用户圈进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,不断的向外扩张向外进击。

 

因为只有把自己的地扩得足够大,只有把用户都圈进来,才能让用户离不开。

 

只要你不是用户无可奈何的选择,那么你就不会被选择。

 

即使你做的再好,也没有用。

 

不要服务用户,而要拴住用户。

 

迅雷什么都没有,空有导流渠道,而无承接流量的产品。

 

迅雷专注于打败对手,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下载,专注于成为第一。
 

 

于是,第一的迅雷,成为了最后的迅雷。

 

工具越好,迅雷越难。
 

 

因为工具的宿命就是“用完就走”。

 

多少人骂腾讯?

 

但依然用着QQ、微信,游戏氪金。

 

多少人骂阿里?

 

但依然淘宝剁手,农场养鸡。

 

因为他们即便骂,也不得不用,这才是价值。

 

我不需要你爱我,我只需要你用我。

 

爱也好,恨也罢。

 

你要用我。

 

不然,我就没用了。

 

12

 

回过头来再看向当年迅雷和一众下载软件的纷争。

 

每个人都以为迅雷赢了,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
 

或许,不是迅雷赢了,只是对手不想玩了。

 

迅雷战胜了无数对手。

 

但在注定走向没落的赛道中做到第一,到头来也只是一场悲剧。

 

强如腾讯,推出QQ旋风也不过是防御性出击。

 

而QQ旋风的退去,或许是因为他们也发现了,这条路根本没有走下去的必要。

 

下载工具既不赚钱,也无法引流,在步入移动互联网之后,连鸡肋都不算,谁都可以做。

 

所以他们干脆利落的战略性放弃了。

 

毕竟,作为巨头,自己的社交、游戏哪个不比纯工具吃香?

 

下载工具,只是他们的一种防御性进攻,一起赌一个风口。

 

当风口退散,红利不再,他们回归主业,该做游戏的做游戏,该做电商的做电商。

 

唯有迅雷还吊在这个没有风的风口上。

 

如今还在用迅雷的人,无不怀念当年的迅雷7,他们说那是迅雷最好用的版本。

 

可偏偏推出迅雷7的时代,正是移动互联网崛起的开端,也是迅雷开始走向没落的开始。

 

捧它的是你,骂它的是你,杀它的是你,念它的还是你。

 

每个人都在缅怀迅雷,但没有人再用迅雷。

 

铁打的观众,流水的角儿。

 

台上的人假正经,台下的人最无情。

 

 

 

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:

【1】.迅雷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.同花顺财经.

【2】.迅雷控告前CEO背后,雷军和他的试验田之败.新浪科技.

【3】.关于迅雷公司前CEO陈磊涉嫌职务侵占罪事宜的公告.深圳市迅雷技术有限公司.

【4】.注资迅雷数亿美元小米意欲打造家庭云.《计算机与网络》.周文.

【5】.陈磊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立案侦查,“迅雷宫斗”落幕.猎云网.

【6】.连年亏损的迅雷,还在靠什么活下去?锌财经.阿江

【7】.QQ旋风已死留给迅雷的时间也不多了.计算机应用文摘.

【8】.迅雷:从快速下载到区块链应用.张伟靖.

【9】.“玩客”当道 网心科技发布迅雷赚钱宝Pro.《计算机与网络》.赵之谦.

【10】.雷军谈投资迅雷原因:最看好星域CDN.腾讯科技.

【11】.分析:今年迅雷对公司估值期望过高.中研网.

【12】.从CEO到被立案:迅雷陈磊的上升与落幕.新浪科技.

【13】.互联网巨头公司不为人知的“阴暗面”.澎湃.

【14】.互联网巨头如何操控了我们的生活?新京报.王青.

【15】.英雄迟暮的迅雷,这些年搞砸了哪些业务?邵鲁文.

【16】.迅雷新财报背后:下载一哥到艰难求生.蓝鲸财经.

【17】.迅雷区块链业务“迷途”.全天候科技.

【18】.迅雷“变形”:从“All in 区块链”到“被隐藏”.新浪财经.

【19】.搜狐发起反盗版联盟剑指优酷索赔最高达1亿元.京华时报.李斌.

【20】.搜狗腾讯互诉输入法不正当竞争.四川新闻网-成都日报.
最新回复 (0)
返回
发新帖